大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大笔趣阁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117节

第117节

有几个朝代,交趾占城都是归属中原朝廷管辖的,所以留下的资料也不少。其中便记载着,当地的粮食可以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虽然口感肯定比不上普通的粮食,但在缺粮的时候,谁还会在意这些?

不过朝廷之所以失去对当地的统治,一是因为太过偏远,二则是因为当地山高林密、瘴气横行,中原的军队很难适应当地气候,征讨起来自然也事倍功半,因此后来就索性放弃了。

可是如果能够重新打通海运,从海上运送物资和人员,那就能做大限度地减少损耗。只需经营两三年,就能够得到大量的粮食,弥补中原的缺口。

而只要有粮食,就能够稳定人心,避免再出现各种民乱。

这样,也能将他个人的声望提升到最高。到时候,他再在国内推行各种变革,所面对的压力就会小很多了。

除此之外,出海还有另外一个好处,就是能够搜罗更多海外的作物,将之移栽到中原来,丰富本地的物产品种。而且,据甄凉说,上一世曾有人献上从海外带来的红薯,产量极高,也是如今的朝廷所缺少的。若能找到更多这样的种子,粮食问题迟早可以解决。

“到时候,即便江南的田地都用来种植桑叶和茶叶,也不用担心缺粮了。”桓羿如是道。

既然有这么多好处,那么这件事,自然是势在必行。

甄凉微微点头,又问,“可是出海经商也就罢了,水师总不能真的指望收编那些世族手里的船和人吧?只怕到时候会难以管理。到了海上,若出现哗变……”

“自然不能由他们作为主力。”桓羿道,“朝廷还是要有自己的水师。这也是我想让泰山大人去做的事。”

“就是你之前说的那件事?”甄凉来了兴致,但很快又皱眉道,“让穆将军去训练水师?他确实是个能征善战的将军,可是从前一直驻守在西北,从来没上过船。水战应该跟路上不一样吧,能行吗?”

“现在朝廷没有熟悉水战的人员,只能用这种笨办法了。一边招收水兵,一边摸索着训练,先看看成效。这个过程中,也可以发掘出更多善于水战的将领,到时候穆将军只需居中指挥便是。”

甄凉当了皇后,穆家就成了外戚,现在穆长征还在西北,都是桓羿以“西北不可无人镇守”为由,强行把人留下了。可是穆将军是不可能回去的,所以只能给他找点别的事情干。

桓羿本来是打算在中央成立一个专门的军事机构,如前朝的中军都督府或是枢密院那般。

但眼下的情况是,在不打仗的时候,这个机构的用处不大,依旧是闲置。所以思来想去,倒不如让他去培训水军,虽然换了个战场,但依旧是在前线。

当然,桓羿也知道这样有些强人所难。毕竟穆将军这样的年纪,要他转变作战方式,并不容易。如果可以,他倒是希望穆将军镇守西北,让穆长征去培训水军,可惜局势并不允许,也只能如此。

好在如今海上只有小股海盗或者倭寇作乱,没有太成规模的,拿这些人练手,应该可以逐渐磨练出一支水师。

不过即使是这样,也需要时间。所以桓羿听到甄凉的打算,才鼓动她们去插手海运,这样,说不定可以直接利用商船运来更多便宜的粮食。即便要价高一些也无妨,可以暂时缓解一下国内的粮食危机。

“也罢。”甄凉沉思着道,“若是让舅舅选,我想他也更希望去前线,而非留在京中享福吧?”

事实也确实如此,当桓羿私底下见过穆平海,跟他商量此事时,他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接下了这个艰难的任务,还笑言,“臣名平海,但大半生却都只在西北作战,不了还真有一日,能去扫平海波,也算是一段奇缘。”

桓羿闻言不由笑道,“好!你如今已经是镇西将军了,若是果然能扫平海面,朕就再封你一个平海将军。”

建功立业,哪个男儿没有过这样的梦想?穆平海已经算是成功的了,但相对的,他也有更大的雄心壮志。而今桓羿肯给他这个机会,虽然前路艰险,但他也依旧喜出望外,当下拍着胸脯保证会做好。

桓羿又提醒他,可以从西北要几个人过来。

他说的就是之前被甄凉引荐到西北军中的田老虎等人。桓羿后来看过战报,他和他的兄弟们都是敢拼敢杀的,如今已经因功升职,在西北军中混得不错。

他们身为江南人士,更熟悉船只和水面,能给穆平海不少帮助。

不过这一次,穆平海要去的不是江南,那样很容易打草惊蛇。所以他要去的,是黄海海域的登州府,那里距离朝鲜和扶桑都很近,是个练兵的好地方。最重要的是,这两个属国都不怎么老实,近来也颇有一些战报送来,让穆平海得以以巡视和整顿当地军备的理由前往。

至于训练水军,在有所成效之前,倒也不必大张旗鼓。

……

甄凉最终还是选中了大利去做她和曹皇后的代表。

他本来就是军中斥候出身,打探敌情是老本行,必然能做好。而且为人十分变通,也不怕应付不了各种海上的变故。

再说,他们是军卒,总不能一直在自己手底下做事,甄凉也要为他们考虑。现在桓羿既然要建立水师,收编世家的船队,那么大利若是能在其中建功,到时候自然而然就可以在新建的水师之中占据一席之地。

至于经商之事,只要带出几个熟手,也不用担心应付不过来。

所以没过多久,不光大利要带着大笔金银离开,就连成总管,丽娘等人也要走了。江南还有一摊子事等着他们,再说大利那边说不定也需要他们提供一些支持。

甄凉摆酒为他们送行,心下不免也有些惆怅。团圆时自然欢喜,但分别总令人悲伤。

好在现在阻碍已经扫清了,未来会有更多的时间团聚,分开也只是为了去做各自该做的事,伤感也只在一时。

甄凉低落了两天之后,也在桓羿的“安慰”下,迅速地振作了起来,准备将自己之前已经打算好的事,一一落实下去。

这第一件,就是之前桓羿在越王府时,弄的那个藏书院。

虽然只是用来做挡箭牌,但是桓羿也确实用心搜集了许多的书,几乎将几处院子装满。现在他登基为帝,要搜罗天下的书籍,就更容易了。所以甄凉打算将整个越王府都拿来存放藏书,然后正式对外招收藏书院的管理人员。

本质上来说,这些人的职责,倒是有点像是翰林院的那些官员们,负责校正、编纂和修补一些古籍,还有书籍的晾晒和存放之类的工作。只不过翰林院里都是有品级的官员,而且还得是进士出身才能进入,而这个藏书院的门槛就要低多了,直接公开对外招人。

即使如此,因为藏书院的原址是帝王潜邸,而且这件事也是帝后一手推动,所以感兴趣的人不知凡几。

虽然其中大部分人并不是想来修书,而是只将这当成他们的进身之阶。不过没关系,甄凉还是将所有人都留了下来。等他们发现在藏书院里并不能够近水楼台,想必就会主动求去,留下那些真心来看书修书的人。

陆陆续续还有不少书籍被送来,再加上现在皇室的各种藏书也可以借出来抄录,在这个学习昂贵,看书困难的时代,还是有不少人愿意过来的。哪怕只在这里待几年,看完里面的藏书,也能获益匪浅。

尤其是那些家贫的士子,就更是如此了。

“有了藏书院,下一步你是不是就要开办书院了?”桓羿问她。

甄凉摇头,“虽然有这个打算,但是短时间内是做不成的。既没有合适的老师,估计也很难招收学生。”说到这里,她话锋却又突然一转,“不过,对外的学校办不起来,但对内的倒是有几分可能。”

“对内的?”

“是的。”甄凉道,“我准备在宫中办一个小学堂,内侍和宫女都可以来上学,教一点识字、算数和简单的技艺。说不定能筛选出一批可用之人,到时候让他们去做别的,也更容易。”

读了书,识了字,有了本事,往往就不会甘于只做个端茶送水的奴婢了。

而大部分人,也走不到擅权弄政的程度,留在宫里对他们没什么好处。这样,他们就会主动去寻求出路,比甄凉强迫他们离开要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