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大笔趣阁 > 女官的自我修养 > 第119节

第119节

第119章 恍然如梦

勤谨殿。

几框红薯就摆在大殿当中,十分醒目,看起来跟汉白玉的地面和这金碧辉煌的大殿格格不入。

但围绕着竹筐站立的几位肱骨重臣,却都是一脸激动的模样,看着框里黑不溜秋还沾着泥土的红薯,就像是看自己心爱的宝贝。

“亩产量超过了一千斤!”御史中丞潘致远一个激动,不小心扯下了一缕胡子。

这一部美髯乃是他最骄傲的东西,好不容易才养成,平日里小心爱护,珍惜得不得了。但这会儿,他根本顾不上胡子,蹲下身,小心翼翼地伸手拿起一个红薯。沉甸甸的分量入手,他心中的激动又多了几分。

当下大魏种植的那些作物,大部分产量都在三四百斤左右,这还是上好的良田出产。这红薯一木抵几亩,让人如何能不激动?

而且别忘了,这红薯是直接从山上挖下来的野生品种,又是种在竹筐里,土地不够、营养也不足。若是重进良田之中,让农人小心侍弄,只怕产量还会增加个几成。

再说,既然连山地野生都能长得这么好,也就是说不挑地方。完全可以让原本的土地依旧种植水稻小麦,只将那些下等的沙地拿出来种红薯,或者索性开垦山地,专门用于种植红薯。

总而言之,有了此物,只怕几年之内,大魏的粮食产量会翻上一两番。到那时,就不是担心粮食不够,而是忧心人口不足了。

而更多的人口,就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更多的人力,更多的资源!

毕竟前阵子商议着要开垦云梦泽一带,最后不了了之,就是因为没有人手。

至于说红薯吃多了会有点小小的问题,那就算不上什么问题了。毕竟,看着这东西,在场诸公几乎都可以想象不久的将来即将会降临的盛世。

仅凭这一点,桓羿就能成为不世明君。而他们这些臣子,自然也能青史留名。这让人如何不激动振奋?

一群人围着红薯看了半天,都还有些意犹未尽,忍不住一个劲儿拿眼神去瞟皇帝。

这历来皇帝手里有了什么好东西,都有个颁赐群臣的常例,这红薯当然也不能例外。他们可都想着分一些回去研究一番,也让家里的庄子先种上。

他们这些人当然不缺粮食吃,可是谁身后没有一个大家族?哪个家族名下没有无数的土地和佃农?

然而桓羿只当看不懂他们暗示的眼神,见他们看得差不多了,就转头吩咐小喜子将这些红薯都搬下去存放。然后不等几位大人想好怎么开口,就笑着道,“这红薯是个新鲜东西,今日就请诸公也留在宫中一同品尝吧。”

众人一听就知道皇帝没有赏赐的意思,不过也是,统共就这么一点,留做种子,估计最多只能种几亩地,皇帝想留着也很正常。分不到,能尝一尝也不错,于是便都矜持地应了。

反正今年没有,明年也肯定会有。

从发现新作物的激动之中平复下来,不少人看着桓羿,心里也不免有些复杂。这位陛下,似乎从来都不在大家的预估之中。

原以为他是个低调不起眼的,却不料不知不觉之间,就把皇位攥到了手上。须知历来谋朝篡位,即使是父子兄弟之间,也多的是血流成河。似桓羿这般兵不血刃的,反而是异数。

好在他登基之后,没在朝中做什么大刀阔斧的改革,看起来十分和气的样子。

然而他们刚刚被这种表象蒙蔽了一会儿,这才一年时间,他就拿出了从海外寻回的高产作物。这海船是什么时候出海,什么时候回来,具体情况如何,他们这些人竟是半点都不知晓。

倒是有人听说过皇后跟江南几个世家合起来做生意,当时并未多想,此刻回想,却是不免心惊。

看来这位陛下很喜欢这种不显山不露水,潜移默化就达成目的的方式。

这种手段,比起强硬的改革更令人忌惮。毕竟不知道什么时候,这矛头就对到自己头上来了,而很可能直到事发,自己都根本不清楚。

这让所有人都绷紧了心弦,决定打起精神来应付他。

在他们思绪纷纷的时候,膳食准备好,尚膳监的人就过来摆桌子了。不多时,流水般的盘子就被呈了上来,众人连忙低头去看,便见过半的盘子里装的都是自己不认识的食材,想来就是红薯了。原本外表看着黑不溜秋,做成菜品却十分好看。

等菜上完,桓羿便招呼所有人入座,“都来尝尝皇后的手艺。”

“这是皇后娘娘做的?”众人一惊,本来已经坐下了,又连忙站起来,朝着后宫的方向一拱手。

桓羿含笑道,“皇后精擅厨艺,这几日都在厨房里研制各种红薯制成的菜品。”现成的机会,他当然要替甄凉揽一些名声。

几位大臣连连告罪,又称赞皇后心系百姓云云。

桓羿听得满意,这才让他们都坐下,然后自己先动了筷子。

这些菜色当然不是甄凉研究出来的,而是上一世曾经出现过的,她只不过是提前弄出来,省得再走弯路。

红薯微带甜香,口感自然是很好的。虽说吃多了对肠胃不好,但现在这还是新鲜东西,而且每人分到的分量也不算多,倒不必担忧这个。所以几位大人都吃得十分满意。

原本这么高产的杂粮,他们对味道本来并不报太多的期望,只想着能让底层百姓果腹就好。却没想到,滋味竟是这么好。

如此一来,做得精细一些,富贵人家的餐桌上也能出现,红薯的价值自然也会提高几分。

他们心里盘算着,又将桓羿、皇后和这红薯夸了又夸,尤其是潘致远,还当场作了两首《红薯吟》。等这诗传唱天下,红薯的名气也就打出去了。

吃完饭,时间已经不早,他们自然不会耽搁,都告辞出宫了。

等红薯真的推广开来,势必会给整个大魏带来巨大的影响。这么大的事,须得尽早回去,跟幕僚们商议一番。

桓羿十分满足地让人收拾了桌子,自己起身往后面去。

一见甄凉,他就忍不住朗声笑道,“阿凉,有了这红薯,十年之内,我大魏的国力必然能再翻一倍!”

甄凉一挑眉,“陛下这事饮了多少酒?”

回话的是小喜子,他低着头,不敢看甄凉,“陛下与几位大人说得高兴,都喝了不少。”要不然,潘大人也不至于会在御前做起诗来。

甄凉闻言,又好气又好笑,但最终也没说什么,摆摆手让他下去了。

好在桓羿还保持着几分神智,倒没有醉到人事不知的地步。甄凉打发他沐浴梳洗,把人安置在床上,这才松了一口气。

结果这口气松到一半,人就被两条坚实的胳膊抱住了,接着一阵天旋地转,她人已经倒在了龙床之上,被桓羿压着。他的吐息都是滚烫的,还带着几分酒香,兴奋不已地唤她,“阿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