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笔趣阁

字:
关灯 护眼
大笔趣阁 > 口号万岁 > 第 3 部分阅读

第 3 部分阅读

。我很小的时候,刘杰就是十七八岁的样子,我上了高中,他还是那个样子。有一次下大雪,天地皆白,银片飞舞,我站在楼门口看雪。他不知什么时候来到我旁边,也默默地看着。忽然,他说了一句:“唉,我要是不傻,多好啊”我现在想到他这句话,不禁百感交集。  刘杰的弟弟刘波,大家都叫他刘二,比我大3岁。他很小就有小偷小摸的毛病,到谁家都要偷点什么。我的玩具被他偷走无数,幸好他不偷书。长大一些,他不偷玩具了,改偷值钱的东西。慢慢地,他加入了社会上的流氓团伙。我们那一带有许多国家级的流氓大盗,以后我会专门描写。刘二在里面连三流角色也排不上。因为一等的大流氓首先要讲义气,为朋友排忧解难,两肋插刀。二等流氓要会打架,有一身好功夫。三等流氓也要做到不欺负弱小,不偷穷人,以及“兔子不吃窝边草”之类。刘二打架没本事,只能欺负我这样的比他小三四岁的孩子,偷也只能偷他熟悉的人家的东西。因此他在黑白两道都被人看不起,只好在我们这些小孩子面前吹牛。有一个暑假,他教我们几个小孩偷东西,说先要练“二指禅”,拿一只盘子,边上抹了油,然后用食指和中指去夹,什么时候夹起来了,功夫就练成了,百夹百中,在商店里,在汽车上,想夹谁的钱包,手到擒来。苦练了两个礼拜,我和另一个小孩都勉强夹起来了,可是发现刘二却根本夹不起来。从此他在我们心目中更没有任何地位。那之后很长时间,见到什么都想去夹一下,但就是不敢伸到别人兜里去夹。我终于明白,“偷”主要不是一种技术,而是一种心情,技术再好,不能进入那种心情,也是白搭。我自从练习夹盘子之后,字写得越来越差,因为拇指和食指的力量总是用不到一块儿。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夹的技术仍然不错,字写得仍然难看,这就是我不学好的罪有应得的报应。  刘二在家里不会做饭,不会干活。在学校学习极差,在团伙中专业素质又低,因此人品越来越恶劣,撒谎不脸红,说话不算数,倒是越来越接近某些所谓的“知识分子”了。刘二到了十四五岁以后,附近已经没有人愿意借给他钱,他到谁家,谁家就全体出动盯着他。他只好到远处去作案,远处人生地不熟,常常失手,于是他成了拘留所的常客。他对我们吹牛时,便增加了一个重大题材。他的吹牛一是说他在拘留所里见到了某某大流氓,拜了某某为师,学了什么新本事。二是说他如何如何不怕酷刑,守口如瓶,决不出卖朋友。三是说他与某某过招,轻松获胜。他的话我是不信的,但觉得很有意思,便如同听他哥哥说疯话那样听下去。有一次在楼前,他说他因为聚众抢银行,被警察用铁丝捆住两个拇指吊起来,全身的重量坠在拇指上,皮都脱落了,他仍然一声不吭,保住了一个名叫侯三的哥们。我想起电影钢铁战士中监狱里的叛徒欺骗解放军说:“敌人压了我两三回杠子,我连吭都没吭。”刘二接着又说那个侯三如何不够哥们意思,出去以后骗了他家的钱,还把他的东西给卖了,他在拘留所里教警察“八步赶蟾”,警察才把他放了,等等。正说着,忽然楼那边有个瘦子喊“刘二”,刘二见了,站起就跑。跑了几十米,被那人追上掀翻便打,只见刘二跪在地上,双手护住脑袋,鸡叨碎米似的磕头不止。楼里一群人上前喝住那个瘦子,问他凭啥打人。瘦子说:“各位叔叔大爷,我侯三吃了熊胆也不敢跑到你们18天来撒野,我请叔叔大爷给评评这个理。他偷了纺织厂工人的100多条裤衩,在拘留所里,警察还没动他一手指头,他就诬赖是我偷的,结果他出来,我进去,他又到我家骗钱,还把我的车子和军大衣给卖了。各位叔叔大爷要是说我没理,我就在这儿让大伙打成肉饼。”有个叔叔说:“你有理,可你也把刘二打了,谁也不欠谁的,你走吧。”从那以后,刘二不再对我们吹牛了。  老刘婆子对刘二从小溺爱,看见别的孩子打我,她来干涉,但刘二打我,她视而不见。长大后想管教已经来不及了。老刘婆子也到我家来哭天抹泪过,说她自己家里的革命工作没有做好,养了这么个逆子,给党和政府添麻烦。  1980年秋,我考进了黑龙江最著名的高中哈三中,刘二则进了黑龙江最著名的监狱哈三监。我想起刘二教我的一首监狱歌:“乌云笼罩着哈三监,这里的生活不一般。大碴cha子粥啊倭瓜头,吃得我们好胃酸。”我把它改成了:“阳光照耀着哈三中,这里的生活不虚空,数理化啊德智体,乐得我们好用功。”后来我家搬了家,就再没见过刘二。  老刘家的女儿叫树枝,是刘杰刘波的姐姐,我叫她树枝姐或大姐。矮墩墩,黑乎乎的,挺老实,没什么特别之处。比她爸厉害,比她妈懦弱,比大小子灵,比刘二傻。但老实人也有出名的时候。她长大后当了一个饭店的服务员,竟然贪污了240块钱,受到单位的公开批斗。因此她得了一个外号,叫“二百四”。但她依然活得很踏实,别人骂她“二百四”时,她回答道:“不要脸”这句回答真是莫名其妙,不知是说“贪污240块钱的人不要脸”,还是“骂人家贪污240块钱的人不要脸”。有的坏小子存心戏弄她,喊一句“二百四”,她就答一句“不要脸”,对方喊得快,她也答得快,听上去“二百四,不要脸,二百四,不要脸”,好似运动场上的加油声一般。她从来都没有悟出其中的语言陷阱,所以永不气馁。时间长了,对方反而觉得没趣。我们经常觉得“对牛弹琴”这个成语是讽刺牛的,其实该讽刺的是弹琴者,牛自有牛的精神世界,安知弹琴之际,牛不在心里美美地窃笑呢  老刘家的第三个特点是不讲卫生。老刘婆子身为组长,经常号召居民“大搞爱国卫生运动”,也会背“讲究卫生,减少疾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语录。但他们家的卫生都是表面的。干净的被子底下全是脏衣服,干净的锅盖下面全是没洗的碗筷。米不淘就煮,菜不洗就切,生冷不忌,到处蝇歌蚊舞。我爸虽然粗鲁,但在人民军队里养成了讲究卫生的好习惯,常说他们家这样吃非吃出病来不可。我说“老头皮”他们家不也这么吃吗我爸说,“老头皮”他们家是干重体力活的,好比老虎和熊瞎子,什么都能消化,老刘家是不干活,又不念书,一窝病秧子,再不讲究点卫生,那不是作死吗  老刘家还抽烟,两个大人,加上个刘二,抽得烟雾从门窗直往外冒。我爸说:“这家人可真傻,有那个钱,还不如买酒喝呢,抽烟,可真傻”  我从小就觉得老刘婆子一身都是病,可她总是精神抖擞的,即使猛烈咳嗽时也不显得沮丧。她永远在忙碌着,上班,购物,做饭,开会,发言,宣传,串门,收钱,抽烟,打牌,吵架,道歉然而有一天,她去参加二单元的一家婚礼,酒席上还谈笑风生的,给新郎新娘讲了不少革命道理,出来走到我们单元门口,一跤摔倒,抬回家就死了。她的生命已经耗尽了,死时还不到50岁。  老刘婆子死后,老刘头表面很沉着,照常下臭棋,干傻活。别人也开导他说,这回没人管你了,你自由自在欢度晚年吧。但他衰老得很快,好像有小鬼勾魂似的。有一天他说:“我就是舍不得大傻子啊。要没大傻子,我早让刘二气死了。”我上北大后的一个暑假,听说大傻子刘杰死了。再一个暑假,听说老刘头死了。树枝出了嫁,刘二在哈三监刑满出来,但不久又进去了。此后我每获得一个学位,就得知刘二又进去一回。我每次去访问老邻居时,都盼望能见到刘二,但他仿佛成心拒绝我走进他的世界,每次都在我回去前夕,被判刑或是加刑。  20世纪90年代中叶,我回哈尔滨参加妹妹的婚礼,听说刘二惹恼了一个流氓,那个流氓来找他说理,只打了他一拳,刘二倒地就死了。才30岁出头,不知为什么身体这么弱,我一直以为早夭的都是知识分子呢。  老刘家已经彻底不存在了。树枝姐不知住在哪里,但她的孩子已不是老刘家的后代了。老刘家的死者不论善恶好坏,都已经远远地飘逝。我想他们死了也未必是悲痛的事,他们都完成了自己的人生。他们恐怕不喜欢融入今天这个世界。我读了很多书,走了很多路,但在今天的世界里,我仍然经常感到迷茫,感到自己很傻。我想起那个大雪纷飞的日子,想起那句:“唉,我要是不傻,多好啊”  祝刘大爷刘娘刘大哥刘二哥,安息  本文特为白领刊物而作,希望翻身能够不忘本焉。&nbsp&nbsp

快开门

喂,是x大吗我找老k呀  哎哟老k,我是小d呀。哥们儿有一事相求,老同学可务必得帮忙噢。我们校成立起一个“改革信息托拉斯”,鄙人有幸被任命为外交大臣。  什么啊,那可不敢当我听说贵校的改革硕果累累呀,今儿个就是要向你取点儿经,谈一谈怎么样哎别客气嘛,你怎么也总是之乎者也,老气横秋的电话上不好谈先简单提几句吧,改日再拜访哎呀,别磨磨蹭蹭的啦,比如说,你们最近实行了什么改革新花样之类的  啊晚上十一点统一关灯这也算他娘的改革呀我们早就卡死了晚上十点半熄灯。啊就连这还造反哪哎哟,你们可真新鲜怎么示威游行了嗯,嗯反对什么“发扬一二九传统,反对一二十熄灯”,哈哈,真逗那天正好是12月10号。准热闹吧你老兄能袖手旁观啊,啊,可惜我没去,不然我也会把衬衫脱下来烧掉有五六千人太壮观了。还有留学生什么把家包围了谁校长的家哈,那不成了火烧赵家楼了吗还有什么  哎这可不像话,怎么把人家汽车砸了你们也太“和尚打伞无法无天”了。我看十一点就不算早了是呀,你们还有通宵教室,那还折腾什么劲儿啊  什么不是为了熄灯只是借机闹一下,主要对食堂有意见哪你们食堂不也承包了么大点儿声越承越不行越包越糟糕难以下咽咳,要改革,总得有人做出牺牲嘛。比如我们系的阿c,认为住四层下楼梯又费时间又费腿,决心要改个样子人家半夜睡醒了从窗户出去了当然节省时间啦比别人提前几十年到达目的地了。哈哈,不过精神可嘉。你刚才说  馒头像石头你不会吃包子吗里边有小动物咳,真老外那才有营养哪,人家外国现在就时兴活吞蚯蚓生吃大好好好,不说了。教学上有没有来个什么变法呀  都不爱上课为什教室没暖气那好哇,永远保持清醒的头脑手脚麻木一些没关系,俗话说,手脚要老实嘛冻得大家集体打喷嚏哈,那准像喷泉似的此伏彼起五彩缤纷喽而且有声有色  考试还是闭卷啊我们也嗳,闭就闭吧,要不会都不会,大家闭着眼睛摸瞎呗也许瞎猫碰死耗子就蒙对了。现在的毕业生研究生有几只不是瞎猫一提这事儿我也来气可咱们小老百姓气出肺气肿不也还是瞎子点灯白费蜡吗所以干脆,“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是啊,你说得对,咱们也吃肉。那都是些什么肉哇净是猪脖子猪肚子猪胸脯猪苦胆真正猪屁股上的肉,咱们一块也吃不着呀咳,又扯到食堂问题上来了。什么食堂只是一个象征老兄高见等会儿让我记下来,象征其实咱们一样,都是教授官僚主义的受害者  对,是要奋发点。老k,下次你们再闹什么###劳什子,别忘了来电来函告诉我小d一声。我们托拉斯一定组织队伍前去会师一般都在晚上不要紧,就是半夜,也要把他们拖出来拉出去,撕开被里作大旗真的,你甭笑。那天中国队踢赢了,我们不就有人去串连吗当然,违法的事儿咱哥们儿可不主张去做,靠那玩意哗众取宠真有点儿丢人,你老兄可要注意那样的孙子  对嘛,天下大学生是一家没什么,你可别客气。我原来真想从你那儿探听一些真正的“改革信息”,我也好立下点子功名。谁知咱们是半斤八两,一对臭棋篓子。不过我们的制度可比你们严,师傅们到点儿就准时下班,现在这屋子里就我一个人打哎呀妈呀,我出不去啦师傅下班从外面锁上门啦哎老k,你赶快去查我们值班室的电话,让他们来开门,可别挂断啊,我这儿的号码是三七二十一二一,快点儿,天都黑啦  什么你也出不去啦天哪  本文系为学生刊物约稿而作。&nbsp&nbsp

“五四”难追

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  无论“捍卫五四”,还是“颠覆五四”,在今天这个言说泛滥的时代,恐怕都只具有当下话语的意义,所捍卫和颠覆的,其实都是某种现实,与“五四”本身的关系,虽不能说是“干卿底事”,却也实在构不成一种“映射”。因为我们和“五四”之间,已经隔了一座又一座长长短短的亭子,而我们自己,还在继续建造我们的亭子,所以,“五四”首先从现象学的意义上来说,是“往日不可追”的。  其次,“五四”的风采气象,也是我们只能神往而无法仿效的。“五四”之前和“五四”之后,中国都不乏声势浩大的学生运动,或者用貌似学术的说法,叫做“学生干政”。不明白为什么学生关心政治,就叫做“干”。学者,以舌杀人者也。但“五四”是惟一取得全面胜利并且左右了此后国家发展趋向的一次。为什么  “五四”的全面胜利并不是由于北洋政府的民主开明依照某些时髦学者的说法,北洋政府比国民党政府民主,国民党政府又比xxx政府民主,而是由于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力。  而学生们为什么要闹“五四”恰恰是因为学生们愤恨于北洋政府的软弱无力。  北洋政府软弱得发不出薪水,发不出军饷,丧权辱国,内忧外困。国家一盘散沙,人民怨声载道。明明是“战胜国”1919,不战而胜,却享受战败国的待遇。而中华民国已然成立八年,学生们所受的教育是现代“文明”教育,他们认为中国在世界上理当有平等的一席之地。罗家伦等“高材生”就十分崇拜威尔逊,相信列强是会跟中国讲平等博爱的,全是中国的政府不好,不爱国,不敬业,不强大,不权威。因此,学生们揭竿而起他们挑下曹汝霖家屋上的瓦片,号称“揭竿而起”的目的,是热情呼唤一个强有力的政府来强有力地管理这个国家,让这个国家统一富强,外无寇,内无匪,安定团结,欢乐祥和。那样,21世纪就会是俺们中国的世纪。那时就不必再跟威尔逊们讲什么平等了。  于是,“五四”的学生们就闹得令我们今天颇有几分难以接受。他们闯入私人住宅,殴打国家的中央级领导章宗祥跑入一家油盐店,被学生追上去,打得半死,还放火烧房。这不就是“打砸抢”吗主张“文革的根源是五四”的学者又有了“扎实”的论据。这从法律上来讲,无论如何是要到法庭上去给个说法的。所以警察抓了32个学生和1个店员,应属于正常执行公务。  可是学生大闹特闹,硬说赵家楼的火是老曹家自己放的。政府无奈,第三天就放了人。学生一看政府是纸老虎,就从此天天游行,日日叫骂。政府气急败坏,没心没肺地一下抓了一千多名学生,关在北大的二院三院,用了六七百名军警看守。没想到北大学生全体出动,扛着行李,要求集体坐牢。消息传到各界,全国沸腾,罢工,罢市,罢教,罢演。政府撑不住了,马上到“监狱”给学生道歉,恭请学生迈步出监。学生反倒端起架子,就是不出来。经过再三恭请,学生终于给了面子,出来了,临走顺手把警察给反关在里面。政府什么也没说,连夜批准曹张陆三个卖国贼“辞职”,第二天一大早,就把文告恭恭敬敬送到各个学校,像小学生给老师送检查一样。最后,政府代表在巴黎和会上拒绝签字,“五四”运动到此大获全胜。  “五四”以知识界对政府的压倒性胜利而告结束,于是,政府就理所当然地服从知识界的指导:强化自己。这强化没有几年,就出现了知识界未曾料到的问题。“三一八”惨案中,政府用刀枪棍棒对付学生,大开杀戒,连鲁迅这种看透历史的人都连呼“竟不料”。此后的政府就越来越强大,统一了中国,消灭了军阀,赶走了鬼子,废除了不平等条约,蒋委员长也成为世界反法西斯的四大领袖之一。可以说,“五四”的政治目的完全达到了。然而,学生再也不能自由地游行了。也就是说,呼唤强权政府的“五四”是在软弱政府之下出现的,最后却在出现了强权政府之后,丧失了“五四”的气象。这能说是“五四”的错误吗  目前泛滥着一种学术套路,凡是现实的问题,一律到历史中去挖根源可以叫做学术上的“揭批查”。现实为什么不好是因为“文革”把人心搞坏了。“文革”为什么那么坏是因为“五四”破坏了传统文化。沿着这个思路,可以一直追到上古,追到混沌初开。现实为什么这么坏是因为上帝造了人。不是说历史与现实没有联系,而是应该认识到,现实问题的主因还在现实。如果说现实都是由历史决定好了的,那我们还研究什么学术呢研究历史的目的应该是研究当时的“现实”因素的互动,以启发我们应对我们今天的现实。如果把罪责亭亭座座地向上推,等于是逃避对现实的审视和判断。历史是不可追的,不可更改的。倘若是有了“五四”便有了“文革”,有了“文革”便有了腐败,那实际是义正词严地声讨死者,而宽恕和纵容了所有活着的凶手。  否定“五四”,顺理成章地就会否定革命,否定启蒙,否定“为人生”,否定一切为这个国家的繁荣富强所做的牺牲和努力。否定解放区,抹杀十七年,消解鲁迅,嘲笑雷锋。思路淆乱的不会是历史,它只能淆乱现实。以同样的思维方式,完全可以得出相反的论点。但这样的双方论点,都是没有多少学理价值的。即便它在否定“四人帮”,它的历史观也跟“四人帮”是一致的。“四人帮”的最大错误就是犯了“改写历史狂”,结果在虚幻的改写历史中,既淆乱了别人的也淆乱了自己的现实。  所以,对历史的态度无论是直面,尊重,怀疑,消解,否定,都没有本质上太大的不同。不同的是对现实能不能敢不敢直面,尊重,怀疑,消解,否定。告别革命也好,告别反革命也好,都如同悼词中的套语废话,反正告不告别它都不存在了。只有对现实生活充满关爱的人,才会写出诚挚的悼词。学术研究也是一样,首先保持了对现实的感悟,才会不执著于对“五四”的或褒或贬。“五四”是难追的,我们能够追上的,是我们眼前的这个随时可能脱缰的时代。  此文系为纪念“五四”运动研讨会而作&nbsp&

平原下有海

读陈平原的著作,想写书评,难写书评。想写是因为有感慨,难写是因为感慨太多,如面对满汉全席,不知从何处下箸。  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一书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3月版,是陈平原“七八年间关于文学史与学术史部分文章的结集”小引。所收文章一方面基本代表了陈平原目前的学术格局和学术“野心”,另一方面也基本代表了陈平原的学风和文风,因此这本论文集倒似乎比其他专著更“陈平原”一些。或许就是这个内在原因,使作者在后记中写下:“惟一聊以自慰的是,思路还算连贯。”  陈平原素以博闻强记,融会贯通著称于学界。若从这个角度来评价该书,自然也是当之无愧。不过我想这一点既是公论,就无须我再来多吹一竽。我想说说这本书所集中体现出的一点陈平原的“思想矛盾”。  陈平原姓陈,所以他是“陈述大师”。他不抒情,少描绘,又吝于议论,他以“陈述”作为看家本领。然而他的陈述却好像并不“老实”,字缝里总闪烁着一些抒情议论的影子,仿佛是一套陈家洛的“百花错拳”,里面融合了许多门派的东西,令人一当真就会出错。他爱用“坐实”一词,常常在陈述一通之后,又告诉读者“不可坐实”。可如果你真的不去坐实,则可能恰恰中了他的计,他本来是希望读者坐实的。例如书中的力作作为文学史家的鲁迅,以厚重的“陈述”向读者昭示了鲁迅在文学史研究方面的杰出贡献和才华,但在涉及鲁迅的学术与文学的关系时,则陈述得相当“复杂”。开头借蔡元培和周作人的文字说“鲁迅的学术成就起码不比其文学创作逊色”,之所以学问家的鲁迅不彰,一是因为中国人重文学而轻学术,二是“鲁迅的研究计划没能真正完成”,他不如王国维等人对学术“忠诚”。中间说鲁迅在学术上的成功,“很大程度上靠的正是这重考据而又不囿于考据,或者说承清学而又不囿于清学”。结尾从鲁迅的晚年生活环境,对“名人学者”的傲慢不恭,以及更看重“战斗的文章”,得出鲁迅的思路“近杂感而远学术,重现实而轻历史。这种心态,其实不大适合从事文学史著述”。最后又云“君子求仁得仁,后人无权妄加评说;只是少了一部很有特色的中国文学史,总是一件令人遗憾的事”。回想全文,你说陈平原对此事到底是什么态度可以说,是一种矛盾的态度。然而陈平原似乎棘手于这种矛盾,他竭力企图把矛盾“统一”起来。陈平原文章所特有的那股“涩味”,恐怕相当程度上来自于这种努力。  以这种努力写出的大量文章,使陈平原以“学者形象”面世。然而陈平原一有机会,就要对“学者问题”加以陈述,这提醒人们注意,陈平原是不是真的喜欢做一个“学者”。陈平原提到章太炎把文人分为通人学者和文士三类,显然,陈平原是企望做一个通人的,即“有专业但不为专业所限,能文辞但不以文辞为高,甚至兼及古今之变家国兴亡”。以这本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为例,有关文学史小说史的专业文章是书中的重头戏,但陈平原“不为专业所限”,他要谈考古学,教育学,文化学,处处显露着一种大家气象。实际上那些文章与所谓“专业文章”同样精彩,但陈平原每到此处,便要发挥他的陈述功夫,左一个不敢确定,右一个不能坐实,好像特别害怕谁似的。他怕什么他怕的就是学术界那股嫉贤妒能,自己做不了通人,也决不相信决不允许别人去做通人的歪风瘟气。颇有一些在“四人帮”时代人不人鬼不鬼地混过来的学者,会做几只小板凳,就决不容许别人会做组合柜,他们不承认世上有通人,而是说你“没学问”,“不扎实”,人家十年才做了三只小板凳,你一年就做了六套组合柜,这不充分证明人家的刻苦扎实忠诚和你的肤浅马虎浮躁吗面对这股强大的妖风,博学如陈平原辈,也只好竭力举出两只小板凳,“看,我是学者,不是通人。”读着陈平原这样的陈述:“除非不穷根究源,否则无法不跨越原有的学科边界;可一旦越界追击,并非通人的我辈,往往捉襟见肘。”就可见出陈平原有多么艰难。原来会做组合柜之后,不但意味着比做小板凳低了一个层次,而且还失去了做小板凳的权利,那叫做“越界”。  通人做不成,还包含着被贬为“文士”的危险。文士指“能文辞,且兼及古今兴亡家国之变”。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文士成了备受讥讽蔑视的人,文章必须写得枯燥乃至不通,才算是有学问,面对人民疾苦世风国运必须脸不变色心不跳才算是有修养有道德。陈平原的文辞功夫属于上佳,而且经常有“人间情怀”,即他自己所说的:“有历史的感慨,也有现实的忧思”。于是,他就必须时时小心学者们把他由通人的楼头推下文士的地牢。所以,他一直声称自己是“两副笔墨”,一副是“正经规范的学术文章”,这证明他不是通人,是老实的学者;另一副是“学者散文”,他叫做“学者的人间情怀”,这证明他不是文士,但可以做文士的朋友。陈平原如此自定的学者立场显然与那些“学者们”是不同的。人家那些学者,从来不用这么费事地解释自己,只需要不说话,说废话,然后说某某和某某没学问即可。  这本文学史的形成与建构,若非刻苦读书30年以上而又才学识兼备的开放性学者,是写不出来的,它属于陈平原所讲的比专著更值得咀嚼的“厚积薄发的论文集”,但陈平原却特意标明“可惜本书不在此列”。他左遮右挡,弄得上下都很平坦,绝对不给人“木秀于林,堆土于岸”之感,所以他名叫平原。当今官场有几句护身口诀:“上面要趟平,下面要踩平,左右要摆平,自己要端平。”然而我想说一句:“可惜陈平原不在此列。”因为他书中的每篇文章都让人读后意绪难平,他谈中古研究的魅力,他考察科普读物中的飞车,他论人文景观与大学精神,都透露着许多意在言外的神采,甚至有时令人觉得,那些神采是他的真正鹄的,而苦心陈述的材料,借前人之口代言,不过是一种“平原策略”。所以我称他是“名士其外,侠士其内”。张岱陶庵梦忆云:“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陈平原本是怀有深情和真气之人,但他看见东边高了,就在西边隆起一下,南边陡了,就在北边拉扯一下,这种造山运动恰恰给人又一个意在言外的坐实:平原不平,平原下有海。  本文深受众多陈平原崇拜者好评&nbsp&nbsp 小说上传分享

坚强的脆弱

上一个千年的最后一片红叶飘落的时候,我把一本书稿交给了中国电影出版社,取名空山疯语。有人问:“这是什么意思”我说:“就是特别脆弱的意思。你想,连疯话都得跑到空山里头说去,还不脆弱吗”没想到,话音未落,中国电影出版社就公然剽窃了我的创意,堂而皇之地出版了一本怪书,名字就叫脆弱,作者是“橡子”,含义为“像你”,意思就是公开剽窃你气死你的意思。  本人深受武侠小说之害,每遇冤屈,不喜欢对簿公堂,而是喜欢暗中报复。窦尔敦在坐寨中唱道:“大丈夫仇不报枉在世上,岂不被天下人耻笑一场”于是,就仔细阅读这本怪书,希图搜剔出一二反动言论,把它一家伙告进衙门,给它个满门抄斩,嚓嚓何其快活乎哉也么哥  然而一篇读罢,却发现这家伙并不值得报复。这本书号称是“融合了思辩叙事和梦的诗体小说”,但我们革命人民都知道,“思辩”“梦”,还有“诗”,都早已经定格成20世纪80年代的化石,用书里的话说,“被时代屙在边缘上了”。只剩下一个光秃秃的“叙事”,紧握住时代的马尾巴,在20世纪90年代的戈壁上被拖得皮开肉绽,奄奄一息。  脆弱的阅读过程,对20世纪80年代上大学的人来说,是充满忧伤的回忆。那种弥漫在宿舍楼道里的诗情画意的情欲,那种“仰天大笑出门去”的高贵,那种对未来和理想的自信,还有那辽阔的蓝天,那草坪上的吉他,那无处不在的现代派但如果对20世纪90年代上大学的人来说,则可能就是一个傻冒的自伤自怜。一事无成还道貌岸然自作自受还伪装先锋秋天的知了冒充大尾巴狼离美女20米就早泄愣夸口是“采花大虫”所谓“脆弱”,就在这两个时代的对比中凸显了出来。  作者是20世纪80年代北大颇有名气的校园诗人,他把80年代北大所赐予他的全部功夫都竭力演示在这里了:九死不悔的追求,敏锐的意象捕捉,对语言和生命的双重探索。如果出版在1989年以前,此书极有可能成为轰动的时代经典。然而在中华世纪坛巍然屹立的今日,任何思考和探索都已被当作消费形式之一种。业已被中产阶级学者野蛮霸占的大学校园,把橡子这样的“小资产阶级”诗人驱赶到了风沙扑面的大街上。曾经有一个时代,思想者被迫自己发现“我有罪”。现在,则是思想者主动承认“我脆弱”。在这样的心态下,脆弱的笔调颇有几分不自信,经常流露出由20世纪90年代处境所产生的自嘲。作者在书后的访谈中乐观地觉得:“当我说出脆弱的时候,我已经被拯救了。”这无疑是一种典型的80年代的思维表达。而我倒是从作者的脆弱中,看出了一份脆弱的反面坚强。因为作者对于所谓的“脆弱”,显然并没有采取认同和欣赏的姿态。在交出了这份脆弱的自白之后,他留下了自己的底色,那就是,对初始信仰的毫不动摇。  金庸天龙八部里有个信仰坚定的年轻和尚虚竹,他在遭受暴力劫持的情况下,连破了荤戒酒戒色戒杀戒,他对自己的“脆弱”很恼怒很无奈,但他没有因为破了戒就动摇对佛的信仰,他仍然以一名优秀和尚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正是在这里,金庸写出了人性真正的坚强。脆弱的作者也是一样,80年代的戒律,他恐怕也有意无意破了不少了,所以他坦白了自己的脆弱。但是戒律本来就不是永恒的,戒律从来就不是目的。在一个只讲戒律不讲信仰的时代,小心地收藏好自己的信仰,这虽然谈不上伟大,但这实在是一种坚强。  当然,坚强是没有必要炫耀的。找一座空山,吼几句疯语,就足够了。读到最后,忽然发现脆弱一书原来的名字叫做近似深渊的无边蔚蓝,这不就是“空山”的意思吗好,橡子,你又欠我一回  本文颇受橡子当年同学好评&nbsp&nbsp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热门推荐